随着《中国药典》2025版的正式实施,贴膏剂、贴剂等外用制剂的质量控制迎来全新标准。新版药典0952黏附力测定法通过初黏力、持黏力、剥离强度及黏着力四大指标,构建起立体化的质量评价体系,为药物经皮给药系统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保障。
初黏力检测:滚球法模拟瞬时接触
采用15°/30°/45°倾斜板滚球装置,通过不同规格不锈钢球(表1)的停留位置判断初黏性能。检测前需在18-25℃、40%-70%RH环境下平衡2小时,三组平行样品中两组能粘住最大球号钢球即判定合格。该指标直接反映产品与皮肤初次接触时的快速黏附能力。
持黏力评估:砝码悬挂法考验持久性
在垂直悬挂试验中,2000g砝码产生的拉力会持续作用于贴剂。通过记录滑移距离或脱落时间,可量化膏体抵抗变形的能力。检测装置要求试验板表面粗糙度≤0.4μm,压辊滚压三次后需静置20分钟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剥离强度测定:180°力学模型揭秘
采用300mm/min±10mm/min的剥离速率,通过拉力试验机绘制剥离负荷曲线。关键控制点在于聚酯薄膜与供试品的无气泡粘接,以及剥离面与试验机轴线的严格对齐。该指标直接关联患者使用时的剥离痛感。
黏着力检测:双标准体系护航
针对橡胶贴膏(3000-6000mN)和凝胶贴膏(1000-2000mN)设定差异化限值,既保证药物有效附着,又避免过度黏附引发皮肤刺激。检测装置通过2000g±20g压辊施加压力,配套夹具可适配不同厚度样品。
文末问答
Q:为何要设置18-25℃的检测环境?
A:该温湿度范围可排除环境因素干扰,确保不同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。
Q:检测前为何要用无水乙醇清洁器具?
A:乙醇可有效去除油脂等污染物,避免对黏附力测定产生干扰。
Q:复试规则的设计逻辑是什么?
A:采用"3中2"初判+"6中6"复核机制,在保证检测效率的同时,最大限度降低偶然误差影响。